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重考班的春天-李承勳築夢的過程

承勳來自普通家庭,父親是公務員,簡樸,單純。 我母親是公務員,從小也是簡樸家庭出身,同樣都經歷了重考過程,看似相同的路徑,我相信應該會有不同的心情。 原則上我將採訪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採訪他重考前的掙扎心情問他所受到的壓力,因為他父親其實不希望他重考另一方面將問他決定的動機為何?並且詢問他當時對重考班的期待和畏懼 第二階段:將採訪他重考時的心境他當時的心情?以及繼續撐下去的動力為何?朋友的關係為何?不過我希望將重點放在詢問她時所提供的小故事 第三階段:將訪問他考完試放榜後的心情除了詢問他達到目標的心境已及家人的態度也將重點訪再重考班朋友的連繫,甚至引出如何激勵孩再重考的夥伴? 訪談概要內容: 問:請問你覺得重考對人生帶來的意義為何? 李:重考對人生的意義,就是可以再一次有機會去追求人生的夢想? 問:那你的夢想為何? 李:我想做一個好醫生 問:那你從小就有這個夢想? 李:沒有我不是從小勵志作醫生!我是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參加了醫學營,同時到醫院做志工,在當志工過程中發現我喜歡幫助別人;在醫學營時發現醫學的博大精深,所以我就發覺我能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尤其當醫生可以救人命。 問:所以你就決定重考了? 李:對! 問:請問你可以陳述一下重考生活嗎? 李:我覺得重考生活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單純,一個是充滿感激,很單純就是只要讀書,部用煩惱太多的事情,跟學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學校有很多學生性活動,但是重考班只要專心的把書讀好,交朋友方面大家目標一樣幾乎都是班上朋友,不向學校會有學長姐,這是單純面。一個是感激,因為在重考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不管是以前學校朋友還是重考班的朋友,都會給予鼓勵,更重要是,我可以很認真專心的重考,受惠於父母親的協助,使我可以不必顧慮家事,所以我整個重考過程充滿感激。 問:你這樣不會覺得重考過程很單調嗎? 李:其實不會耶,因為你在重考過程時會發現學業上有所長進,愈來愈多的且有系統所以很開心。另一方面,在交友方面,因為重考班結交到的朋友會來自各地各校,可以學習其他的文化,發現桃園在地的口頭禪有時不留通其它縣市,在交友過程中也瞭解如何互相尊重。其實重考班就像是社會先修班或是大學先修班,你就可以知道你得生活圈不像是你原本小學大道高中那麼窄,只是局限在一個地方,其實這整個社會就算隔了兩個縣市都會差別頗大,發覺這些東西就會覺得很值得且很有趣 問:你覺得重考班大家都在讀書真的可以交到好朋友嗎? 李:像我爸媽給了我這麼多協助,如果讀書時遇到撞牆期時,我不應該再拿這些瑣事去煩他們,他們的擔憂應該會太多還需分擔我的情緒。所以我會去尋求朋友的幫忙,因為重考班的朋友都是有相同的目標,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他們聊天時,如果有人心情不好或是讀書方法不錯,就會互相尋求協助以得到慰藉,反而不需要擔心交不到朋友,其實重考班會交到一生一世最用力愛的對象 問:那現在還有連絡? 李:當然啦!不管是簡訊還是臉書都會連絡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飄洋過海 漂泊人生

越群山 渡江海
豪情 壯志
幻化堅毅雙瞳 左手擁物理化學 右手刻四書五經
舊時歲月 往事塵煙
和潮水東流
在台灣 落地
生根 茁壯

我的阿公胡華渚,於民國兩年出生於江西省瑞昌縣胡家村,出生年份為身分證上所登記,詳細年份則無人知曉。小時候曾在地方上念過私塾,歷經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等中國傳統的重大變革時期,後受西式教育。以此養成我爺爺,兼具中國文人雅士的翩翩風骨氣質和西方縝密的邏輯推理思路。後來中日戰爭─八年抗戰時期,爺爺離鄉背井,隻身一人來到國民黨黨營中央日報上班,進入了隨身採訪先總統蔣公的團隊,因此時常跟著蔣公上山下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曾一同到「不見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度假。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撤退來台,我爺爺則是逃到了香港,在香港新島日報上班了一段日子,後來聽朋友說台灣很不錯,才又回到台灣,進入中央日報工作。在49歲時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從報社下班搭交通車快回到家,在下車的途中,和計程車發生了擦撞,當場被撞飛到馬路上,造成顱內出血,緊急送醫。手術成功順利存活,整整修養了一年後才回到崗位,可是重傷留下的後遺症,已經使我爺爺無法從事先前較為繁重的工作,轉而只能從事簡單輕鬆的工作。在台灣三十多年都無法回到中國大陸家鄉,直到民國78年開放大陸探親後,才回去家鄉一陣子,再返回台灣。於88歲在病床上逝世。 我小的時候,因為屬雙薪家庭,父母都要去上班,所以就是爺爺奶奶待在家中照顧我。我爺爺非常地疼我,為我把屎把尿,而且人非常的和善,在待人處事上極度圓融,是位好好先生,唯一的缺點就是非常喜歡丟東西,常常把我的玩具給丟掉,不過其實不知是我還小還是其他緣故,我心中對這一點兒也不在意。另外,我爺爺非常喜歡喝酒,我姑姑只要去金門,都會買很多高粱酒回來孝敬他,我的印象中,爺爺中午下午晚上,都會在飯桌上喝酒吃東西。而就在有一次,爺爺喝完酒後就跑去洗澡,我父母親和奶奶都極力勸阻,最後的妥協是他會用冷一點的水洗,在途中我奶奶還把我帶進去洗屁股,這是在我三歲的時候。我父親覺得很奇怪,怎麼進去洗澡洗那麼久了都沒出來,於是便前往查看,結果就看到我爺爺倒在浴室地板上,緊急叫救護車,伯父也立即趕到,我父親和伯父兩人協同救護人員將我爺爺抬上救護車送醫,最後的結果是腦中風,無法說話。我奶奶常常跟我說,爺爺平常都不會感冒生病,可是一有事,都會是出大事情。我每次都聽的感覺非常難過。 爺爺在到台灣以前,在大陸也有妻子、子女、家庭,我們胡家人都住在胡家村。因戰亂被迫逃亡,來到台灣定居,認識了我奶奶才又結了婚。我覺得爺爺非常偉大,他經歷了中國史上屬一屬二重大的變革、戰亂,亂世中出身的他,不僅有著堅強刻苦的意志力,也保有文人雅士的風骨翩翩,一生顛簸曲折,我卻從他身上感受不到一點怨嘆,確實是我在面對一點小挫折、小阻礙時,在我心靈穩定上的重要力量。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父親 青年 奮鬥史

(作者曰:我想改名QQ)


父親是個不太愛說話的人。

家中若是聽見他的聲音,通常是因為我們問他問題而他回答,或是他罵人,又或是他叫我們做家事時會出聲。他不喜歡大小聲,但他會堅持對的事情
大約是我國中時,有次媽媽叫我們兄妹去晾衣服。我和妹妹正在玩電腦,於是不約而同的說:「等一下啦!」他可是火了:「等什麼?叫你們去你們就去,又不是在做什麼正經事!」但是我們兩個小鬼依舊不怕死-以前的我是這樣的:越是念我,我脾氣可是越發的硬氣!難搞!爸也知道,但他就是堅持:「等什麼!給我去!」
雖我不常在家,但有時一個小摩擦就會有這種對決。輸贏不一定,但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於我們該做的事他絕不手軟,必然要求我們去做。

為什麼父親不喜歡說話?父親在中學時期曾經參加過辯論社,口才好的很!想辯,想辯贏他還真有點困難。那又為什麼他不常用這種優勢來要求我們?
父親中學時期的事我所知並不多,我打算在之後幾次的採訪繼續探究。總而言之,父親的口才真是不錯的,但進入職場後,他漸知道:口才再怎麼好,也不一定有用,別人口頭上服了你,當然打從心底不服-「你不過就是嘴巴上強了點,會點巧妙的詞語或詭辯的說法就強?就大尾?讀書人了不起?」
不開心了,當然就是──整!整你!整死你!


被整幾次,父親也知道職場的黑暗。「言詞再怎麼好,有什麼用?不聽就是不聽,你講他幾句他整死你,你也不見得有什麼辦法。」當然,他事後也補充,這種人在職場上的職業壽命是不久的,但他也說:「即使如此,言詞上依舊是得注意,不要為自己找來非必要的麻煩。」
在紡織廠打滾多年,也知道:口才好但心不服,沒有用。真心服了,口才也不重要了。

提及紡織廠,對父親而言那可是個很長的故事。真要說,得從他的從業生涯開始。
父親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寒暑假打工補貼家用,也因此導致了他現在的富貴手:他曾經在化學工廠幫忙處理化學藥劑,就是那時的藥劑導致他的手部皮膚非常不好。他甚至做過雨傘,就像孔子所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就像孔子,父親並非駑鈍!在國中時,他可是資優班喔!只是終究是愛玩、成績並不是很好。

於是。

高中聯考成績不佳,成績只有工專的邊緣:大漢工專。但考量家裡的經濟實力無法負擔交通費和學費,父親不去大漢工專,而是以成績單申請豫章工商。但沒幾天她就後悔了,因為豫章工商的教程實在是太差了!一天總共就五節課,考試只要簽名就有五十分。父親幾乎每次都拿第一名。




「一點意義都沒有,在這種地方讀書。」


重考。


泰山高中夜間部。電子科。

讀書的同時父親也在打工,在師傅底下學技術。父親說,當時師傅是不喜歡他讀書的。「讀什麼書?乖乖做比較實在!」師傅為了貫徹他要父親不讀書的想法,經常是加工、加料給父親,要求他做比較多、比較難的事情!怎麼樣!就是不讓你準時下班去讀書!但父親也不好惹!師傅刻意將他的工加重,使他不能準時下班去讀書,他就硬是是做完給你看!硬是比別人更認真!更拚!
父親回憶這段往事時,他也說:「也許正是嚴師出高徒吧!我累積了相當多的實作經驗!」父親那時的筆記可是字典級的厚度啊!父親在實作上的雄厚經驗,幫助他在日後在紡織廠中,能夠以他豐富的經驗去教授學弟學妹操作工廠的機電儀器:只要就他師父所教所授,調整為適合他的學弟妹吸收的方式。學弟妹有什麼問題,他也能很快地為他們解答。因此,父親在紡織廠是很有名望的。公司是相當的器重他,就因為他曾經投入在他的專業,能夠為公司支撐起厚實的技術支柱

在家裡看著父親,若不是特別探究,他常以鋼鐵的面目不透風地防守著他的過去、他的心,就像他是因為我們出生而存在,他的過去回憶很少參與道我們日常的生活。這次訪問就像為高地的湖水輕輕疏洪,只要稍稍引導,就溢出好多好多的回憶。若不是這次的機會,我也沒有機會了解到父親的過去。

父親總說:「沒什麼,不過是小事。」但每件他說是小事的事情,都蘊含著「務實」這堅定的人生哲學。

他嚴肅又溫柔。他笑容親和。他卻又剛毅木訥,他堅強、認真執著。
《孫子兵法》曰「善戰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創業家,他只是在企業文化中打滾的人。
他沒有什麼偉大的父愛;
他沒有經營的奇智異謀;他沒有巨厚的家產後盾;他沒有天賦異稟。
他踏實的經營一切。

務實,就是他的價值。

訪問文稿

那是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猶記得當時蟬聲唧唧,路面上熱氣奔騰,天空中高掛的艷陽正彰顯著自身的強盛,然而在大榕樹下,卻是別有一番風情,擾人的熱風在樹蔭的遮蔽下,風輕撫著身子卻是陣陣清涼。此時,祖父坐在帶有時代刻畫的藤椅上,述說著以前的故事。

  時間是個極具創意的雕刻師,在祖父的臉上刻畫上時間的腳步,額頭上的皺紋,一道深似一道,眼睛旁的魚兒,隨著時光悄然而來的腳步,奇尾巴是長得更加的長。祖父以他特有的嗓音跟我訴說著,他小時候的經歷,那時我祖父的父親因很早就離開原本的家園,因此日子過得並不是很好,因此阿公的父親常常需要到白河以外的地方接工作來養活一家大小,我祖父時常因著他父親工作的轉變,而轉變讀書的學校,光是國小時期,轉學次數最少有五次以上,當我祖父跟我說這件事時,要不是他父親時常不在家,他的廚藝想必不會像現在如此好,我祖父跟我說他時常一個人從柳營走路,走回位於台南市東北的白河,不是台南人的話,大概有點難想像這段距離有多長,距離最少有12公里之長,這種距離對一個國小的孩子來講,並不是一段十分容易走完的距離。

  我祖父他是在日本殖民時期,長大的小孩,因此日本的教育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時日本教育所帶來給台灣人民的改變,可以很容易從祖父身上看出,舉如:守時,這一點對現今的人來說,或許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尤其以中華民族來看,與別人相邀約卻是常常遲到,這點在現今華人社會圈,並不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當時日本殖民台灣時,注意到台灣民眾普遍有這種現象發生,而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是以守時著稱的,因此對台灣人這種遲到習慣,十分討厭,因此在當時日本人可以控制台灣教育體制下,他們對當時台灣人灌輸許多日本人認為是好的習慣,當然日本人也會對台灣人灌輸要服從日本天皇,或是要服從日本的政府之類的思想,之類等等的東西。但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教育,以當時來說,算是十分成功的,也使得許多當時的小孩能有上學的機會。而我祖父正好是在這時期皆受過教育的人,因此他對守時十分的注重,以我自身經歷過的經驗來說,我祖父是真的十分的守時,像在今年的暑假,我去學習如何開車,有幾次是由我祖父接我去駕訓班的場地,他常常在約定的時間前10分鐘,就已經在我家一樓出現,在要接我離開駕訓班時,有常常是在下課前10分鐘抵達,除了這件事之外,仍有許多的例子,但我就不再此贅述。

  隨著敘述往事的尾聲,我對祖父也是越來越好奇,但想了解更深入,還是等下次機會吧~此時風還在戲弄著掛在樹上的葉子。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

109910040 醫二 陳令軒

我舅舅的求學歷程,非常的特別。當年考高中聯考的前兩週,他的媽媽過世,所幸在兩位老師的關心與陪伴之下,暫時撇開傷痛,考到了學區內第一志願的高中。在高中的前兩年,原先為了減去通勤的不便,而選擇住校,但是一年下來,其實住宿的環境,很容易就和同學東遊西混,成績反而不甚理想,有一天,他在打工的地方看到很多公子哥的奢侈浪費,而體會到自己不該再這樣下去。直到二下,放棄了住宿的資格,住到了他的姊姊家,在那邊有阿姨的監督與照顧,讓他能更專心於課業上。但是一開始的課業已經落後很多了!使得他大學聯考只考到了私立的JC大學,當下他就放棄學籍,進入重考班,勤奮了一年後有了不錯的成績,在JS大競相邀請之下,他進入了JTM系。進入大學後,他就不再跟家裡拿錢,靠著雙親遺留下的退休金和房子的出租,再加上自己到處兼職的半工半讀,來付學費及供應仍是省吃儉用的生活所需,而且他選擇的工作,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除了家教、陪讀等常見的與學習有關的工作,他做過一個比較特別的工作是考卷測試的人員,這個工作需要入闈,雖然必須短暫的與世隔離,但是他覺得做這工作的同時同時可以學習,檢視自己的程度,薪水之外又包吃住,實在是非常有意義。畢業後,則考到了C大學的TM所,畢業前也順利地拿到了TM技師的執照。但是讀了那些年的TM,他才發現TM並不完全是他的興趣,又考取了N大的TEMA研究所,但其實當他考上之前的那陣子,他所住的,我外公的老家,電線走火整個燒掉了!他再度地在考試前夕遇到了人生的劇變,但是他這次很清楚知道自己的重點在哪裡,而暫時先不處理那間房子,借住了我阿姨家好好努力。而他仍舊不以此滿足,因此在讀N大的期間,在激烈競爭下,以一句我想讀更多的書,吸取更多的經驗打動了評審的心,申請到了A大一年交換學生的機會,他在那裏讀的是FL,決心充實自己不足的FL能力。回到台灣,得到了第二個碩士學位後,他在UC的科技公司擔任經理,但是做了一年,他認為這樣子整天做事,不符合他的理想,他還是對於學習與教學比較有熱忱,又覺得從事F業的同學所學的內容很實用又有趣,邊工作邊自修及詢問讀F的同學之下,他成功跨領域從二類跨到了一類,高分考取了TF研究所,而在研究所的幾年中,他讀書、打工,以運動當休閒之餘,都待在研究室中做研究,中間還有一陣子,爭取到了H大交換學生的機會,去那邊讀了幾個月的書。目前,他已經考取了TF的博士班,現在的他兼職的工作與以往又更加不同了!他在一些科技大學或是外商公司開課程當講師,依舊在工作的同時學習與複習。在同時有工作的情況下,他居然還能夠打破T大紀錄,成為第一個在第一學期,就修完博士班兩年所有學分的T大博士生,他的認真可見一斑。他的求學精神真的是我們家族的榜樣,刻苦耐勞,省吃儉用的同時,仍舊多多充實自己,除了一直往上升學的學無止盡,還靠自己的努力跨了一二類的領域。而最令我佩服的是,他每天都能待在圖書館一直讀書,曾經他說過,他只要一天不讀書,甚至是一天不進圖書館,就會令他渾身不自在。他這種認真求學的態度,真的是值得我好好的學習!

老爸不願說的事

A Person Whom I Would Like To Interview – My Dad
  我爸爸叫做洪堯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三個妹妹。祖父在爸爸小時候因車外意外死亡,所以祖母很早就一人照料全家的生活。爸爸和姑姑們從小就很懂事,會幫忙祖母做生活上能幫得上的事情,像是為吃飯砍柴升火。
  在學校,爸爸參與了不少活動,平時就自己做書架的爸爸,國小和國中時代表學校參加工藝比賽,也參加了中部五縣市寫生比賽榮獲佳作。國中時甚至自己買唱針、畫電路板自己組裝了一台黑膠唱片音響。國中還參加管樂隊,由於想學的樂器太多,因此每個樂器都學一點,所以沒有專機(也就是學得亂七八糟),所以就擔任樂隊指揮。原本想要考當時中部男子第一志願彰化高中的爸爸,因為學校的不認可,自己便報考了清水高中。高中時延續了對音樂的熱誠,也在清水高中軍樂隊擔任樂隊指揮,帶領樂隊參加比賽。成績優異的爸爸,在大學聯考填寫志願卡的時候畫錯格,落到了海洋學院。
  在祖母的期許下,爸爸也曾考過轉學考,考到了中山牙醫,但爸爸的興趣比較偏向中醫,因此他放棄了牙醫,也沒再考轉學考,反而是考了校內轉系考由輪船機械轉到了於家族企業比較相關的水產食品加工。
  爸爸在大學社團並沒有猜加管樂社,但也參加了也充滿音樂性質的國樂社。在國樂大專盃比南湖時,曾與溫金龍大同台比賽,為海洋學院得第三名。在學業方面,爸爸的畢業論文研究蛋白質(沙魚肉)與澱粉的互作用(傳統的魚丸),由當時中研院化學所所長呂政義指導,在論文中提出了新的論點打破傳統的看法,被呂政義所長拿到日本發表,並且在大三時幫中研院化學所用蘋果電腦寫了一套多元回歸曲線數據計算程式,縮短了原本要四個月由人工計算的時間縮短到兩天內完成,稱之為實驗數據統計分析,使爸爸從水產食品加工製造的領域擴展到資訊研究。爸爸之後碩士是讀工程管理、博士則士進修企業管理,在職場上,這兩項融合資訊管理運用在往後的職場事業。爸爸也利用西洋管理心理學&命理管理研發出另外一套行為管理(behavior manage),運用於命理方面的測字等等。
  在上班的期間遇見一位黃老師,教了爸爸陽宅風水、命理、中醫食療,所以爸爸會山醫命卜相。這與他現在的職業很相關,現在爸爸是自由業,在算命理。不過之前,爸爸曾在電腦公司待過,也與許多人合夥投資成立電腦公司,成立和經營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許多人脈和金錢才能夠撐起來,不過爸爸驚人的毅力和熱忱使公司能夠經營得很好,雖然之後公司還是不幸的倒了,爸爸當時當然意志消沉,也往宗教方面尋求慰藉,不過他還是撐過來了。
  我真的覺得在某些方面我跟爸爸很像,像是對於事情很堅持、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挺固執的、有時候無法接納他人的想法,但是爸爸卻比我還要有熱忱,而且學問、堅持度和韌性更強,我想那是我應該要學習的,而我們父女倆則是要學會接納他人的意見,讓自己未來有走的路更順遂!
以上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由爸爸口中第一次聽到他的一些歷程
都是他感到驕傲、光鮮亮麗的一面
不過我更想要了解他不願講的事情
想要分享他帶著媽媽與哥哥移民到加拿大後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十年後,回到台灣後又發生了什麼事
公司營運不順後生理與心理上痛苦難熬的心情等…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人物描寫

Mid-term Exam About my grandmother 從小因為爸媽工作比較忙的關係所以我主要是由我奶奶帶大的,奶奶有很多地方讓我覺得很有趣這也是我想訪問他的主要原因。 奶奶從小就因家中的女生太多而被另一個家庭領養回去做女兒,小時後便要做很多家事,有能力賺錢時便只能把賺來的錢讓他的弟弟們讀書,自己卻都一直都沒有機會能念到書。24歲時便嫁給了我爺爺,爺爺從事捕魚的工作,每天下午和晚上奶奶都會和他都會去抓魚,而其他時間也都一直忙著家務。奶奶年輕時就如同那個時代大部分的女人般總是忙著家務.沒機會念書,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家庭。後來我出生後幾乎是奶奶一手把我帶大,奶奶有很多觀念和傳統的老人不同。1:他完全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他認為孩子都是自己生的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又所偏心。2:他對死亡不避諱。有時候我和爸爸都會開奶奶跟死亡有關玩笑,但奶奶從來不會不高興或覺得觸霉頭,他認為人總有一天會死,所以並不用太計會這種小玩笑。3:奶奶就像我的朋友,我常常和奶奶聊天或跟他玩,所以我們感情很好,不會像有的子孫會有些距離感和代溝。4:奶奶會和我視訊,因為上大學後我不會天天待在家奶奶總是很想我,所以爸爸都會開Skype讓奶奶和我視訊。 我覺得奶奶有很多思維都和傳統的老人家很不一樣,讓我覺得有趣以及敬佩,最可惜的是奶奶沒機會念書,不然我覺得奶奶很聰明當時有機會畫肯很定可以讀的很好。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彷若重演紅樓一夢 ─ 母親方仁鳳女士的故事

彷若重演紅樓一夢 ─ 母親方仁鳳女士的故事
獻給母親
前言
母親十八歲那年,我外公與世長辭……
現在的我依舊記得上次母親流淚,是我國小六年級的事了。那日,母親帶我去法鼓山做法會。那年我十二歲,也是外公去世滿三十年的日子,這也是我們母女倆會上山做法會的原因。在法會現場,很明顯地,對一個十二歲的幼兒來說是很乏味的。但我依然記得那天法會上,母親雙膝著地,雙手合十,兩眼緊閉,眉頭深鎖,額頭刻文彷彿在法如水的層層洗滌下,一條一條顯示出他在這些年所經歷的煎熬。當上了大學精彩的青春人生正要發光發熱的時候,他身為長女逢父親逝世,家計像大石遽落在一個十八歲的女孩上雖然如此,但她撐下來了,把困難往肚裡吞的同時,彷彿昇華出來的,是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
現在十八歲的我回首來看,媽媽用她的困苦經驗教導我。
那人生無難
惟堅持下去就可達到一切的哲學
前年,我十八歲,仍記得她堅強的背影,是我往醫學艱難 路走下去的最大推力……
訪談著眼處
我是著眼於母親在大環境變化下的心路歷程。從原本家境小康的家庭,但一夕間需要靠媽媽兼家教來幫忙家計,甚至需要和同學解釋為何只能有那麼少的時間參加班上活動到現在身為我的母親,她是如何走過這艱辛的路程,甚至到現在副工程師的職位。所以,這一段波折的歷程就是我要著眼的地方。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訪問稿

敘事與傾聽

看榜單的那一天,我記憶猶新。

查看自己的學校後,我找尋著自己的同學。

在這之中,有一個很熟悉的名字,在我的高中生活中,一個很戲劇性的名字

-林澤宇

這是位在我們這屆很有名氣的人,幾乎各大報章雜誌都有報導過他,

一開始看到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並且上網確認自己的記憶

那一年,我領到基測成績,分數頗高的我其實還滿沾沾自喜的,但是全國關注的永遠只有那幾位榜首,台南沒有滿分312的人物,但台北卻有十來個,其中有一位名字便是-林澤宇,訪問時他說:「要考上建中資優班,並以台大醫科為目標」,我很不以為然,我一直覺得成績好的,不一定是資優生,所以要考上資優班根本是天方夜譚,所以我也沒有繼續追蹤這則新聞下去,放棄建中資優班,報考台南一中資優班的我,常常回想起那些312的人是否有考上資優班?驕傲自大的我時時以自己的才能為榮,並想那些人是否維持好成績,擁有精彩的高中生活,高中不留白是我從小的志願,我個人覺得,高中是一個跳板,要能夠成為一個頂尖大學生,必須從所有小處著手,參加多樣性的社團、各種類的競賽、各方面的活動,就當我過完精彩的高一生活時,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則新聞-建中高材生,棄建中投私校,每個人閃過的念頭都是:「神經病」,記得當時在教室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們班的人都共同講了這三個字,回家後我把新聞打開給我媽看時,他也說:「他的前途就這樣毀了」再加上他一在強調自己要上醫科,我們都說:「這樣能有國立就偷笑了」且記者用悚動的標題寫:「建中生為錢換轉學」,細讀內容候你就會明白固中奧妙,他因為家中企業經營不善,所以為了協助家業,他極度需要這筆獎學金,但我們常說:「他可能因此損失走醫科的前途」,這個人也叫-林澤宇,這兩個人是同一個,在馬偕榜單上的林澤宇,就是這位名人,在這裡看到他著實令我感到詫異,更讓我感到十分羞愧,他在較差的環境也能考到如此優秀的學校,這之中所需要的毅力及努力肯定是我們的好幾十倍,所以我很欣賞他還能考上這裡,再加上他的處事態度及處理事情的技巧,實在令我自嘆弗如啊!能夠成為他的同班同學我很榮幸,然而我對於他這段奮鬥過程中的故事十分感興趣,我很想一探究竟,他是如何持之以恆,如何在低度競爭力的環境下保有實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尤其是重極度緊迫的高三生活,轉戰極度自由的大學生活,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念書的決心,沒有人會再逼迫我們念書,只有過與不過,這都在挑戰著我們的毅力以及自律能力,我相信林同學擁有非常優異的自律能力,我也很想了解隱藏於新聞媒體後面真正的事實。除了過去的歷史事實以外我也想了解他的現在、未來,一個人要能夠掌握現在、望眼未來,才能夠撐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才子,我覺得對於現階段就讀醫學生的人而言,如何掌握好成績,培養優異的溝通技巧,廣闊的交友圈,這些都對未來有不小的幫助。對於未來的期許也是我想了解的,每個人都知道做醫生很辛苦,那要把持著甚麼理念才能夠持續奮鬥下去?想作為怎樣的一個醫生,該如何與病人溝通?我想林澤宇能夠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以一名好友的身分訪問實質上有點不太妥當,我需要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句,才能夠不讓這場訪問變調,就像平常訪談節目上,主詞人時時刻刻維持著輕鬆的態度,就是不想讓受訪者受傷,若稍個不小心就會傷了和氣,或許還會導致原先極好的朋友從此不復存在,這是一件很艱鉅的任務呀!所以我有先把自己打算問的問題整理出來,且先交給林澤宇,當作是暖暖身,但在這之中依然會穿插一下稿子上沒有的題目且較尖銳的問題,但是我依然會以輕鬆的態度來訪問,觀察他的反應,一個脫序就轉換話題,這才不失為一位優秀的訪問者。我有預先問了一些問題,例如:

轉學篇

1、你覺得新聞講的可信度有多少?

2、當初剛進建中時你對於那三年原有甚麼期望?

3、過完一個學期後你覺得建中的生活跟你理想的生活有甚麼出入?

4、你當時想到解決經濟狀況的方法有哪些?

5、選擇這種方法時,其他人給你的意見或評論?

6、你當初是如何與私校接觸的?你選擇了那些私校?

7、是甚麼樣的條件讓你跑去遠在桃園的啟英高中?

8、啟英高中的生活跟你在建中的生活有甚麼差別?

9、你是如何堅持自己的理想?

10、 要怎樣才能夠在那樣的環境維持讀書的慾望?

11、 身為一位建中的轉學生,你在啟英高中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

12、 在啟英高中生活的過程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件是甚麼?

13、 你在這三年有補習?有甚麼訣竅讓你維持好成績?

14、 你再升高中時說自己想考台大醫學系,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你不轉學就能夠實現自己當初的理想,考上最好的學校?會感到可惜、懊惱?

醫學篇

1、 你在考上高中的同時,你就決心要考醫科,是怎樣的契機讓你這麼早就決定要讀醫科?

2、 考上醫科後,你打算要怎樣過這七年?

3、 你希望在這七年學到甚麼?

4、 或許討論這個問題有點太早,你想選甚麼科?

5、 來到馬偕幾個月了,你對於醫學生的憧憬還存在?

6、 在如此偏遠的學校,有符合你對大學生活的想像?

未來篇

1、你想成為一位甚麼樣的醫生?

2、你要如何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把持住身為一名醫師的堅持?

3、或許幾十年過後,你對於醫生的熱情早已喪失,若到那時,你想要埋下甚麼預警措施?

4、你希望在忙碌之餘培養甚麼興趣?

敘事與傾聽----探訪劉嘉棋

敘事與傾聽----探訪劉嘉棋 醫學系 許哲敏 15號

開盡了芬芳後

別人看見了腐底的枯朽、時間的摧殘、生命的流逝;

但他,卻從衰敗中體會出,

落紅不是無情物,輾入泥地,化作一枝枝生命的新芽。

第一印象

第一次見到嘉棋,感覺他是個不苟言笑的人,雖然我並不清楚他的個性,但感覺他應該是個很難聊天、談心的人。當然相處久後,發現他其實是個個性開朗、活潑的人,但也僅限於我對他的初步觀察,是否他做人處事有不正經的地方?還是他有過人之處而我沒察覺到?

初衷

大概開學後兩三個月,我從翁鼎淳慢慢了好朋友,當我們在聊天時,聊到有關嘉棋的個性,志向……,令人驚嘆的是,嘉琪竟然想當無國界醫師!我對無國界醫師的理解是:這群醫師需要有精湛的醫術,因為到落後國家行醫,缺乏高科技的醫療器材;他們需要過人的體力,有時可能得忍受幾個禮拜的飢荒,以及戰亂疾病的橫行;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那種意志是比當醫生,在大醫院服務所受的苦千萬倍以上。不但如此,他們需要忍受家人不在身邊的孤寂,一個個患者在眼前離去的煎熬……他們需要克服的,他們需要背負的,是一整個世界的仇恨、飢餓、疾病、荒蕪。但當我在跟嘉棋訪談時,聊到這一段時,他的眼神是堅定的,他的聲音是宏亮的。也許這一去就是十幾年,但嘉棋透露這,他不畏懼任何的困難,因為當醫生就是要救人,不救人的醫生,只能叫庸醫。我也問到他:「如果你想要當一位無國界醫生,但你有你的家庭要照顧,就此會不會失去了對家庭的溫暖?」他的回答令我非常讚嘆:「當然最理想的是我和我的妻子一起到落後國家服務,但如果不能,我會先安頓好他們,然後朝著我的理想前進。每個人都有家庭要照顧,但每個人如果都這樣,那誰來救救那些受苦受難的病人?」跟嘉棋相較之下,我真的還有很多要學。嘉棋就像一位觀音菩薩,他降臨人間就是要為世人賜福,而我就像蒙受甘露的子弟,在探訪的過程有著無限的想法、感動。

分享

我跟嘉棋的觀念很像:「如果不是要當一位救世濟俗的仁醫,根本不配讀醫學系,也不用浪費這七年,浪費國家的資源,以後成名了,做一位診所裡每天替人抽痰、每天替人微整形、每天替人注射玻尿酸的醫生。台灣不缺這種醫生,如果要賺錢,可以去讀牙醫系;如果要成名,可以去選立委、當藝人。世界上有很多有抱負、有理想,但卻沒有資源,沒有錢可以讀書的孩子。如果我們做為醫學系學生的一份子,卻徒糜廩粟,又怎麼對得起那些孩子呢?」這是我對嘉棋的分享,嘉棋也認為如此。我很高興能在馬偕遇上一位能夠如此替他人著想的朋友,當我再看見嘉棋,我看到的不只是外表開朗、逗趣的性格,更看到了他隱藏在內心的一股光、一股無人能及的慈悲、普眾、關懷受苦受難的人的心。

人,仁,忍,韌。

當生命可以做到關懷、關愛,

在此分享一段蘇芮的歌—牽手

也許牽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許有了伴的路,今生還要更忙碌

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沒有歲月可回頭

讓我們牽起那些受苦受難的人,

開出一季燦爛的春天。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公視參訪

導演,對於一般人而言,是個遙不可及的偶像,舉如:李安、魏德聖,更不用說是國外拍大片的導演們了。然而,在敘事與傾聽這門課,卻可以見到導演這傳說中的生物。
  這次去公共電視台,聆聽柯導演對我們這些後輩的話語,他沒有一般上位者對下味者的傲慢,他沒有因著自身的優勢而對我們有所怠慢,他對我們以珍惜後輩的心理,用心提點我們該注意哪些方向。
  柯導演拍紀錄片的目的,不在於能賺多少的金錢,而是希望我們能更加瞭解,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島嶼,舉如:《我們的島》,這個系列主要是使我們對台灣我們所生存的島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許許多多時候,我們時常忽略身邊的事物,然而許許多多的事物,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因此,柯導演相望我們能由紀錄片中,去看見另一個台灣。
  這次的參訪,讓我學到要以更寬闊的心胸,及眼光去看待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公視參訪

能夠與導演接觸的機會很少,常常有人說:「演藝界很亂,不要待比較好」,但這些真的是演藝人員的心聲?若真的很亂,像柯導演這種人就是演藝界的珍寶,公視是眾所皆知的公益頻道,我們都很欣賞在那的電視台工作的人員,雖然從事公視方面的演藝人員都不是很有名氣,但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稱羨的,沒有前往現場實在令人感到遺憾,我喜歡看拍攝現場的氣氛,由光碟中看到了,用PPT介紹拍攝技巧、溝通技巧,這都是要精進自己所需具備的才能,關懷土地、愛護自然更是現代人該具備的常識,藉由拍攝紀錄片告訴人民這個事實,不也是個英雄?演藝人員常常渴望拿到金馬,但是,他們可曾想過他們為現代人帶來了甚麼?不就是傷害視力看些綜藝節目娛樂自己?不就是簡短讀書時間,成為學生殺手?儘管紀錄片十分無趣,這卻是帶給我們最大反思的東西呀!

公視參訪

這是一趟其妙的旅途,從未進入電視台,因為這們課的原因,我親身看見新聞部的招牌,看見導演扛著攝影機架式十足,導演用PPT告訴我們拍攝影拍的需要,收穫良多,解決了我對想要拍攝三芝小鎮的疑惑,事實上,要把現代和過往畫面呈現出來真的太難了,但是導演給了我們一些方法,讓我們有拍攝的動力和方向。看到攝影師為了拍片的奮鬥,我很驚訝也很感慨。身為醫學系學生,或許修完這門課以後可能再也不會碰觸到類似的議題,唯有藉由觀看電視銀幕的方式,才能從”心”體會當初對拍片的熱誠,真心的希望,未來在觀看影片時,都能抱以最敬佩的眼神去欣賞每部影片的拍攝。

公視參訪

對導演的認識起初只來自於節目《我們的島》,但說實在,對於導演的深層了解,卻是藉由這次的參訪得來的。關心台灣的環保議題與得到那匹金馬到底哪個重要?甚至工作量和收入的多寡是否達到平衡?然對導演而言,給的卻永遠是擺脫世俗化的答案 他永遠選擇做自己。因為不忍環境的惡化污染了寶島的美麗,導演的眼神關注的不是手中孫中山紅色圖像的多寡,卻是關心環境的惡化性變遷,那雙眼眸是展望台灣會有更好未來的盼望眼神。我發現,他是環境的守護天使,也是真的在為下一代留一片清新家園的守門人,總是希望未來的門後的世界,會比現在更美麗、更美好。

另一點我欽佩的,是導演對夢想的堅持與實踐。放眼大千世界眾多人為名為利,努力一輩子換來的卻是短暫的歡愉;但是,導演用自己的雙腳走片世界,用鏡頭的眼捕捉他想探討的世界,用自己的堅持支撐理想的重量,甚至當一天的工作量遠遠超過自己所得,他無哀無怨,求得或許只有在自己生命結束前的每一刻,為夢想衝,為自己行片藍天,也為台灣、我們的島、我們的家園多盡一份心力吧!

Steve Jobs:「把每天當最後一天在活。」這也是藉由這次探訪讓我深刻瞭解到的一句話。所以我要謝謝導演,因為當看到一個人為自己的理想奔馳了近半個年歲,我發現其實為了夢想努力,我也可以。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公視參訪

在出發之前,就很期待這次的參訪活動,雖然說見聞不廣,而未曾聽聞過這位導演,但是能在公視拍攝這麼多的紀錄片,令我非常想見識見識這位導演。

導演分享了很多他的工作狀況與一些紀錄片拍攝的建議,對於他的工作真是令我印象深刻,很多電視台都有在做行腳節目,每當看到這些節目,羨慕他們到處玩的同時,也常常對於他們那些驚險刺激又極有風險的極限挑戰感到敬佩,沒想到這次能夠與有這類經驗的導演有所接觸,玉山、南極、聖母峰……聽著他爬過的山,走過的險境,那些驚險刺激的旅程,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的令人膽怯,但導演卻講得津津有味,可見這些挑戰人類極限的活動有多麼的吸引他。

而他的紀錄片也不只是在於挑戰自我,介紹這些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給觀眾而已,在他精采豐富的PPT中,其實可以看見很多對於人文與自然的關懷。像是他為蚵農拍的紀錄片,讓大家對於蚵農們辛苦謀生的生活更有了解。但更令我震撼的是,導演拍的那些對於環境變遷的紀錄,長期定時忠實的記錄,真的是很需要細心與耐心才能夠完成那些紀錄,利用小小的一己之力,對於我們的家園長期以來的問題關心與付諸行動的貢獻,雖然有些事可能還被擱在行政程序中,但是若是沒有這樣子的態度,沒有這樣子的人,我們的家園一定會被破壞得更快!

最後,導演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器材,對於有在玩攝影的我,實在是不禁手軟,因為那些東西真的是很貴,但是效果也真的是令人欽佩,果然專業的就是不一樣,謀生器具絕對馬虎不得。專業的器材之外,也考量到了某些險境的方便性,而有些潛水或是登山方便的小型器材,感覺也是頗實用呢!

雖然很辛苦,領的薪水也不是比別人特別多,但是能夠利用工作的機會,為這個社會貢獻一些心力,並且將這些珍貴的事物美景,以專業的技術與器材記錄下來,並且使之在大眾間廣為流傳,實在是難能可貴。尤其是當我不經意地發現,導演他是新聞部中最少休假的一位之後,更是令我敬佩不已!

公視參訪

這次參訪公視相當有價值。
可惜我精神不佳,中間昏睡一陣子。有幸聽到的部分,都是絕佳的養分,灌溉著我們這些晚輩的創作能量。

整場柯導演的帶領中我看見好濃醇的生命密度。柯金源導演記錄台灣不遺餘力,柯導演在攝影、製作各式紀錄片中,審美觀不斷洗練、轉化,對環境的感情也是日漸增加,很明顯的柯導演提倡環境保護,他用大量的照片對比,滄海桑田式的告訴我們環境的變遷有多麼驚人。
柯導演對紀錄片的定義是將真實事件做藝術手法的處理。就像各式生鮮食材,原味吃當然很讚,能感受到大自然純樸的滋味!但若稍加工,像生菜做成沙拉,魚做成生魚片或蒸魚!不失原味的處理食材,就像紀錄片的處理一樣,不失去原味,而能夠強調該強調的
什麼是該強調的?柯導演說:「紀錄片必須從某個觀點出發」,也就是必須有自己的價值觀。以前,我的想法是不預設立場--也就是不預設價值觀,不評論、不判斷--以前的想法是這樣的:紀錄片,就是忠實呈現,忠實捕捉每一分目標對象的精華。找到目標對象的核心價值,然後呈現出來。呈現被記錄者的真實。
柯導演的想法衝擊著我以前的觀念:若像柯導演那樣,不就是用有色的鏡片去看、去記錄
對此,我的解釋是:若只「忠實紀錄」,不是「忠實呈現」:只用一元的觀點--受訪者的觀點,可能流於過度保護該價值觀,而不能顯示出該價值觀真正的價值。以不同的思想衝擊價值觀,受訪的「非核心」部位會因為外來價值而被洗去,就能看見核心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被西方文化衝擊,我們可能對中國文化不夠了解。如果漁村沒有被都市力量衝擊,可能漁村除了純樸以外什麼都沒有。

除了人文的採訪,柯導演還有像是玉山、南極等等極地的採訪。我睡著了,很不好意思。

還有是有關台灣環境的變遷。要愛護環境。
其實我不知道要怎麼寫這部分的心得。因為若是真的保護台灣環境,我不應該當醫生--醫學是很浪費資源的一門學科。(其實,大多數的科學都很浪費資源。)我們滿足了自己的願望,犧牲的是土地、是未來子孫的生存權。美其名曰子孫擁有更好的科技、更棒的生活品質--放屁!我們這些先輩們大量的向大自然、向環境舉債,然後債留子孫,自己先去了、先逍遙了。不就是如此嗎?就先只談論水吧--未來每一口水可能都要求要有安全標章,因為未處理過的水是重金屬、毒素和內分泌干擾素溶液。柯導演告訴我們採訪的技巧地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應該愛護土地。上帝是要我們管理土地上的一切,不是汙染或摧毀。

所以,當醫生也要用醫生可以的方法愛護土地!我還不知道怎麼做,但有一天我會知道的!

結論是這樣的。
收穫良多,也許不完全是處理技術的部份,還有更多是人文、土地的關懷。期待挖子尾的行程。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公視參訪

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崇山峻嶺四面環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環境卻逐漸被破壞,難道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維持一定是背道而馳的嗎?我想這只是那些人是否多花一點心力與金錢的問題。柯金源是一位關心這塊土地並且以他的方式把環保概念深植在人們心中的導演。不管是雄偉連綿的山峰或湛藍的大海甚至是那些遭到破壞的地區,美麗與傷害,柯金源導演都一一的用他的鏡頭仔細刻畫。而這一切並不是簡單的事,每當一趟拍攝開始都會面臨到很多未知的挑戰,天氣.金錢.政策......但堅定的信念確切的目標使柯金源導演就這樣一直的走下去。這一次的參訪我也學到好多東西,我們問的問題柯金源導演都很仔細的為我們一一解答並且還用心的準備ppt,相信這肯定對我們接下來拍的影片有很大的幫助。後來我們又看了許多攝影器材及拍攝時會用到的特殊裝備,每一件都使我們大開眼界,這一次的公視參訪真的是獲得了很多東西,不僅增進了見識也讓我們得到很多寶貴的想法及經驗,感謝這次難能可貴的活動,也期待下一次的!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公視採訪

柯金源,彰化土生土長,台灣道地的導演,微微憔悴的臉龐佐有歷經世面的成熟,以及對大自然的憐憫,用他看透世俗的雙眼、走過疊疊河床的雙腳、攀越高山峻嶺的雙手記錄著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我們的家園─「台灣」。從一幕幕拍攝自台灣每個珍貴的角落的點點滴滴,從柯導演娓娓道來的一言一語,我可以感受到他對台灣的愛如溫馴的陽光一層層融化我的內心,感動不已。柯導演沒有我腦海裡那種汲汲營營、一板一眼的導演性格,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耐心和教育的熱忱。一個早上看著柯導演精心的ppt,聽著他詳細的講解,台灣的環境變遷、汙染、破壞一覽無遺。當電視媒體上充斥著高談闊論、口誅筆伐的政客、名嘴時,台灣正有著這樣一位導演,默默關懷著我們的環境、默默記錄著鄉村田野間的人情味,如和頭頭是道、政商勾結的那群人相比,豈不諷刺?柯導演用他好幾年來的紀錄片持續地教育著台灣人,盼望能喚起我們對土地的關心,能和同為這座寶島上的我們產生共鳴。當有人問起:「導演您如此辛苦,又獲得不多報酬,是如何去調適自己的?」柯導演堅定的語氣答道:「是我從小就看到的環境破壞使我堅持著我的信念,人死後都會長眠,何必生前多睡呢?」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作業-學習心得]公視參訪

本以為在百忙中抽空的導演只會替我們解釋一些我們提問的問題或者該注意的小細節,但是他特地花了這麼多時間,為了我們整理了PPT而且很用心的闡述並且分享他們之前拍攝的例子給我們看,讓我覺得好感動。由於我沒能親自到場,所以從錄下來的影片中認真從不斷重播的動作中抄下了許多筆記。導演對於我們這次的學習作業給了很重要但我們卻常常遺忘的重點,要有目標的拍攝、尊重受訪者(儘量讓他趕到自在、沒有壓力)、關於收音以及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影像。導演還給了許多關於採訪不熟悉的人物時該具備的事前功課該準備什麼、如何經由當地的人們更了解我們想要去做的東西或多用心觀察等。
導演說,他拍紀錄片喜歡拍攝長期觀察的title,而在播放部分(和片段)的記錄片時,感覺每個時候都要啟動他和他的crew整個充滿熱血幹勁的mode,這並不是很簡單,幾乎到要挑戰自己體力的極限。我好佩服他這樣的精神,為了環境的觀察、為了地球更美好、又或者是為了自己的追求成品完成的快樂,不管,他就能將影片主要想傳遞給螢幕前的觀眾,呈現出來,讓大家接收到他自己所經歷到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