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公視參訪

這次參訪公視相當有價值。
可惜我精神不佳,中間昏睡一陣子。有幸聽到的部分,都是絕佳的養分,灌溉著我們這些晚輩的創作能量。

整場柯導演的帶領中我看見好濃醇的生命密度。柯金源導演記錄台灣不遺餘力,柯導演在攝影、製作各式紀錄片中,審美觀不斷洗練、轉化,對環境的感情也是日漸增加,很明顯的柯導演提倡環境保護,他用大量的照片對比,滄海桑田式的告訴我們環境的變遷有多麼驚人。
柯導演對紀錄片的定義是將真實事件做藝術手法的處理。就像各式生鮮食材,原味吃當然很讚,能感受到大自然純樸的滋味!但若稍加工,像生菜做成沙拉,魚做成生魚片或蒸魚!不失原味的處理食材,就像紀錄片的處理一樣,不失去原味,而能夠強調該強調的
什麼是該強調的?柯導演說:「紀錄片必須從某個觀點出發」,也就是必須有自己的價值觀。以前,我的想法是不預設立場--也就是不預設價值觀,不評論、不判斷--以前的想法是這樣的:紀錄片,就是忠實呈現,忠實捕捉每一分目標對象的精華。找到目標對象的核心價值,然後呈現出來。呈現被記錄者的真實。
柯導演的想法衝擊著我以前的觀念:若像柯導演那樣,不就是用有色的鏡片去看、去記錄
對此,我的解釋是:若只「忠實紀錄」,不是「忠實呈現」:只用一元的觀點--受訪者的觀點,可能流於過度保護該價值觀,而不能顯示出該價值觀真正的價值。以不同的思想衝擊價值觀,受訪的「非核心」部位會因為外來價值而被洗去,就能看見核心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被西方文化衝擊,我們可能對中國文化不夠了解。如果漁村沒有被都市力量衝擊,可能漁村除了純樸以外什麼都沒有。

除了人文的採訪,柯導演還有像是玉山、南極等等極地的採訪。我睡著了,很不好意思。

還有是有關台灣環境的變遷。要愛護環境。
其實我不知道要怎麼寫這部分的心得。因為若是真的保護台灣環境,我不應該當醫生--醫學是很浪費資源的一門學科。(其實,大多數的科學都很浪費資源。)我們滿足了自己的願望,犧牲的是土地、是未來子孫的生存權。美其名曰子孫擁有更好的科技、更棒的生活品質--放屁!我們這些先輩們大量的向大自然、向環境舉債,然後債留子孫,自己先去了、先逍遙了。不就是如此嗎?就先只談論水吧--未來每一口水可能都要求要有安全標章,因為未處理過的水是重金屬、毒素和內分泌干擾素溶液。柯導演告訴我們採訪的技巧地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應該愛護土地。上帝是要我們管理土地上的一切,不是汙染或摧毀。

所以,當醫生也要用醫生可以的方法愛護土地!我還不知道怎麼做,但有一天我會知道的!

結論是這樣的。
收穫良多,也許不完全是處理技術的部份,還有更多是人文、土地的關懷。期待挖子尾的行程。

1 則留言:

  1. 宜朋 made a very profound and honest reflection on the visit to Public TV, his viewpoint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our environment, and even the role he is going to play, i.e., being a doctor. All the words he wrote mirror the thoughts that have been lingering in his mind. Keep on writing and recording your thoughts, young man!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